臺灣的色彩教育

臺灣的色彩學相關教育,在義務教育的階段裡,狹義而言,大致上是出現物理學科的光學部分和美術、美勞科目裡,比較多重心是放在高中或高職的美術課或直接以色彩為命名的「色彩學」或「色彩計畫」等的課程裡。國小、國中、高中的色彩教育,是培養全國國民色彩達到普遍水準的重要階段,因這些受教育者即構成未來全國色彩的主力和消費族群,若沒有在國民義務教育中培養色彩及審美的能力,未來色彩專家即是再努力再專業,也很難獲得全體國民的支持或產生共鳴,因此色彩教育的重要性自然是不在話下。

臺灣的色彩教育有幾項問題:
1.色彩教育是附屬品:色彩的教學內容被當作是水彩的一部分,安排在水彩的單元內被進行。
2.教材沒有隨著時間精進:色相走樣的色環圖還是存在、還是繼續談論藍色是寒色、紅色在感覺上是較熱的等等。
3.色彩課程內容重複性高:國中的美術課本安排一次即可,實在沒有必要於高中再安排一次,有必要多介紹一點各種產業較為實用的色彩系統。

其實色彩是無所不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歷史裡、物理化學、心理學、城市規劃等,色彩皆是ㄧ個重要的角色。
未來的色彩教育裡,或許可以朝以下幾項色彩相關的方向去進行教學與思考:
1.漢字色彩
在漢字的世界裡,有那麼多表現色彩的單字存在著,那是漢字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色彩學的教學過程中,卻未見任何的提及。尤其是隱藏於背後的文化意義,更甚少被提及,如古代的服飾領域或器物、生命禮俗、繪畫中所顯現出來的色彩等等內容,都可以和以上的漢字色彩表現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形成較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

2.色彩配色
色彩學的研究內容中,配色的研究領域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環,有時是以調和的立場出現、有時是以流行的想法顯現出來、有時是以社會現象來說明、有時更以文化特色來突顯民族的風格。配色的方法或原則,是很清楚地理出一定不變的原則,每每色彩學的發展史中,有人提出調和公式或是調和原理,其後必遭受嘲笑、質疑,如孟和史賓薩 (Parry Moon & Domina Eberle Spencer)在一九四四年所提出的調和公式,甚至提出美度的概念公式: M(美的評價值)=O(秩序要素)/C(複雜要素)。

3.色彩使用
在使用色彩時,有些是以色彩本身之性質出發的、有些則屬於外在的條件,如色彩的彩度、明 度、色相所左右的,就是前者;後者的外在因素就是指人本身的問題,如文化、社會、民族、信仰、習慣、族群等的問題。這些配色如果按照目的的不同,可以衍生出不同的使用方式,如需要區別較高的地方就應該讓明度、彩度、色相的差度較大,以方便區別。如在高速公路收費站的不收現金和收現金的站道牌的色彩設置,以前是以區度較小的綠色和藍色的色相來作為區別,常導致無法辨認的困 擾。經過反應後,改成黃色和藍色的差度較大的色相,就較容易區分。可是在國幣紙鈔的色彩規劃上,就是一個為多數人所詬病的範例,五百元和一百元紙鈔的大小和色彩區別性,並不是很高,容易被搞混,因而常引起不必要的糾紛。紙鈔的交易往往是在瞬間完成的,如果不注意的話,很容易將五百元的紙鈔誤認為是一百元的紙鈔,以致於損失了四百元。


資料來源:台灣美術教科書的色彩學內容安排之省思

Share/Bookmark
 

從新一代我看見.都市酵母select

taipei government mark

climat japanese street color

CITY YEAST Copyright
 
newsletter    
  SUBSCRIBE ENEW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