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的房屋像植物一樣,攀滿了小觀音山,記錄了過去人們一段努力經營生活的歷史。(黃潔玲攝)

寶藏巖的房屋像植物一樣,攀滿了小觀音山,記錄了過去人們一段努力經營生活的歷史。(黃潔玲攝)

在寶藏巖走着走着,冷不防就發現牆上的小情小趣。(黃潔玲攝)

在寶藏巖走着走着,冷不防就發現牆上的小情小趣。(黃潔玲攝)

由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設計的「時空萬華筒沙龍」,利用壓力膠折射,締造多種光的可能。(黃潔玲攝)

由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設計的「時空萬華筒沙龍」,利用壓力膠折射,締造多種光的可能。(黃潔玲攝)

名為「都市酵母」的計劃,邀請台灣及外國藝術家,為寶藏巖設計公共椅子。(黃潔玲攝)

名為「都市酵母」的計劃,邀請台灣及外國藝術家,為寶藏巖設計公共椅子。(黃潔玲攝)

寶藏巖的破與舊,被刻意保留下來。(黃潔玲攝)

寶藏巖的破與舊,被刻意保留下來。(黃潔玲攝)

為方便居民與駐村藝術家溝通,藝術村內設計了這些信箱,供村民寫信給藝術家。(黃潔玲攝)

為方便居民與駐村藝術家溝通,藝術村內設計了這些信箱,供村民寫信給藝術家。(黃潔玲攝)

你的城市是什麼顏色?寶藏巖便舉行活動,邀請民眾參與,調查、採集寶藏巖的色彩密碼,作為日後藝術品介入的色彩參考。(黃潔玲攝)

你的城市是什麼顏色?寶藏巖便舉行活動,邀請民眾參與,調查、採集寶藏巖的色彩密碼,作為日後藝術品介入的色彩參考。(黃潔玲攝)

寶藏巖現時還有居民居住,請留意門外指示,別鹵莽誤闖民居。(黃潔玲攝)

寶藏巖現時還有居民居住,請留意門外指示,別鹵莽誤闖民居。(黃潔玲攝)

房屋可能破,但追求漂亮風景的心,人皆有之,看天台的椅子,在晴朗的一天,會是愜意的空間。 (黃潔玲攝)

房屋可能破,但追求漂亮風景的心,人皆有之,看天台的椅子,在晴朗的一天,會是愜意的空間。 (黃潔玲攝)

【明報專訊】眼前的寶藏巖,密密麻麻的房子,錯落有致佔滿了山頭。房子本身並不漂亮,有些甚至有顯而易見的臨時搭建味道,鐵皮頂,牆有點歪歪斜斜,石屎水泥表面粗糙……但正正因為沒有簇新統一的規劃,這些聚在一起的房子特別引人入勝,因為,你知道,裏面會有不一樣的故事。

昔日老兵 依山建家園

台 北的寶藏巖,看在眼裏,感覺似曾相識,它讓我想起了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也讓我想起我們曾經擁有的調景嶺。整個村落就是個有機體,說穿了,房屋大多是 臨屋,更多是違章建築,獨立來看,沒有一間房子稱得上漂亮,但它們聚合一起,卻有一種味道與意義。它讓你知道這城市的過去。數十年來的艱苦生活歷歷在目, 居住的人們匆忙搭建起家園,既委曲求全,也充滿拼搏心,他們有空位便建屋,在山邊開墾,形成了現在錯落蜿蜒的布局。

寶藏巖的故事開始,與調 景嶺有幾分相似,在1960年代起,來台老兵無處容身,他們選上了偏處一方的寶藏巖。寶藏巖位於新店溪畔,是台北唯一沒有被堤防圍困的地區,長久以來不被 關注。在1980年代起,台北政府開始整頓市容,拆掉違章建築。當時的寶藏巖居民發起過抗爭,彼此膠着摩擦超逾十數年,在1990年代末,台灣學術界參與 說服政府保留村落。在2004年,寶藏巖的臨時與雜亂,被肯定了意義。寶藏巖聚落正式被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台北市第一處聚落形態的「歷史聚落」。有些居民 獲賠償搬走,部分居民選擇繼續居住,所以成為了現在的「共生」聚落。也所以,寶藏巖與調景嶺的相似,只屬開始,寶藏巖的過去,被珍而重之地保留下來。而我 們調景嶺的臨屋,則被夷平,由整然高聳的高樓所佔據取代。

修舊如舊 加入藝術元素

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進駐營運, 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進行保育與修繕,並加入藝術元素。現時寶藏巖內,設有14個駐村工作室、10個微型群聚單位(即從前的房子,供文化創意工作者使用)、 2個排練室、3個展覽單位。我們鑽進像海綿似的房屋陣,就遇到了種種有趣的藝術裝置與展覽。

寶藏巖的名字,來自村外的寺院,寺院歷史據說可 追溯至清朝,由當時從大陸移居來台的民眾搭建。其後,村落逐漸在寺旁形成,也就順便叫作寶藏巖。我不知道,之前的居民,在臨屋居住時,會不會覺得寶藏巖這 名字說來諷刺,爛屋一堆,何來寶藏?但現在的寶藏巖,對我們遊客來說,也真像一次尋寶遊戲。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地址﹕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37弄4-8號

網址﹕http://www.artistvillage.org/thav

電話﹕+886(02)2364 5313

開放時間﹕

周二至五﹕下午3:00至晚上9:00

周六、日﹕上午11:00到晚上9:00

周一休息

定時導賞﹕

周二至五﹕下午3:00及4:00

周六、日﹕下午2:00、下午3:00及4:00

文、圖﹕黃潔玲

編輯:梁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