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教育學,從日本看見教師培力研習2日工作坊 - 海洋教育課程教學計畫。
 
 
 靠海的台灣, 海洋教育的探索工程之必要。都市酵母與台北宜蘭各國中小老師,探索同樣是四周環海的日本,他們如何從教育上解決問題。
 工作坊第一天從日本教科書切入教育的世界觀,第二天以各國案例分享,談台灣海洋教育現況。
 一場「海洋」與「國際教育」相關的工作坊, 在的「世界最美教科書」展裡面展開。
 
 日期|2018.07.12-2018.07.13
 地點|松山文化創意園區-松菸口
 主辦|宜蘭縣政府
 協辦|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承辦|宜蘭縣岳明國小
 企劃執行|都市酵母
 參與|黃建榮校長、劉如旻、姚淑惠、王靜茹、陳蓉萱、游蓓蓓、方尹君、侯季玲、吳冠薇、李公元、盧俊良、唐伯良、江逸清、陳怡翔、呂宛蓁老師們
 工作人員|agua、高偉恩、陳建同、林舒、張以楚、劉柏良、林佳隆、徐仟妤、童昱綺
 攝影|林亨錡、高悅心
 
 
 
 
   海洋教育課程教學計畫 Day1           早上由校長老師們各自分享對於工作坊的期待來進行開場,設定問題來觀察日本教科書。 第一天將透過日本教科書來看世界的教育,思索台灣教育現況。 
  
  組員討論,觀察日本教科書從小學到高中如何延續教學內容。 
  
 下午由agua導覽,提出日本教育對日本的意義、世界中的日本。 與校長老師們藉由教科書的探索觀察,教育是從生活出發,那麼台灣教育核心是什麼?
  
  
 將今日的發現總結以教育腦的製作,進行橫向縱向的串連。 教育如何切入社會議題,進而解決問題,延伸至宜蘭教育的建設思考。    
       海洋教育課程教學計畫 Day2 
 工作坊第二天,著重於討論海洋教育。 大家各自提出專屬於自己的海洋故事作為開場,並提出自己最喜歡的海洋生物,抽籤進行繪製。
  
  
 內容包含了小丑魚、最大的章魚跟人的比例、海象他們究竟長怎樣呢?
  
   回到展場,這次看教科書的部分針對那日本也同樣身為海島國家,如何推動海洋教育?
   
 
 世界各國的案例分享,探討親近海、關心海、發展海。
 
   觀察與討論出的海洋議題,透過九格漫畫式的對話框製作海洋百問,以問題脈絡式方式延伸散發。  
   過程激盪出的海洋百問
 
 
   工作坊最後的回顧交流,老師們與工作團隊互相分享自己兩日的觀察與感想,重新思索教育的定義。
 
   
 
   內容摘要記錄: 
            
                
                    | 海洋故事分享 | 
                        對海洋恐懼的經驗分享,兒子在沙灘玩耍時,玩具被浪捲走,小孩子因此很驚險的去追逐玩具海是老師的秘密基地,小時候經常跑去海灘玩,現在回去以前的秘密基地,發現景觀早已面目全非。妹妹還小的時候曾被浪捲走,靠著自己拼命把他拉著才救回一命因為只有在放長假的時候才有機會前往海邊,海灘給人一種放暑假的感覺,海浪也有一種心臟的脈動以前常去高雄旗津,小時候很喜歡體會被浪拍打的感覺以前總覺得墾丁的海灘才有度假的感覺,但自從看完學生演出的葛瑪蘭公主之後,對宜蘭的海也產生了情感覺得海洋是心靈寄託,很懷念從前在海邊抓螃蟹的日子家中以前是開漁產店的,從小就和爸爸一起釣魚,因此這件事也成為兩人最深的連結,常常吃得到很多海鮮,食物久而久之也成為對海洋記憶中的一部份媽祖是小時候的連結,當兵在宜蘭當海巡署,從那時就覺得海洋很神秘對海洋充滿敬畏。覺得海洋有很多吸引人的民間習俗,背後的典故也都很迷人 |  
                    | 海洋議題-教科書 | 
                        日本國文課本透過海洋描述生命的意境也很強調對於食物的理解、生命的欣賞沒有著重探討一個單一的海洋議題,而是散落在不同的領域,也不是主題性的剖析海洋議題也因為在科目的框架之中發展議題,很難暢所欲言對議題的敘事口吻偏務實,較集中在知識傳遞 |  
                    | 海洋議題-世界小學 | 
                        受訪者的家庭背景似乎都有一定程度,這方面的影響也應該考慮進去從欣賞、培養感情開始在沒有海洋的地方如何親近海洋世界小學對海洋教育的考量,著重在對海洋欣賞的能力刺激學生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意識到議題 |  
                    | 老師感想分享 | 
                        在這兩天的工作坊之中,找到很多材料可以調整自己的教材
教科書本身其實更像是工具,教師的教學方法才是幫助學生能夠內化知識的關鍵 |   
 活動照片紀錄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57564494581399/  (宜蘭教師夢)
     |